大棠楓香飄河背

路線詳情

遊大棠楓香林,該處林蔭夾道,令遊人仿如置身歐陸庭園。冬日時分,滿山紅葉,是香港觀賞紅葉勝地。續遊吉慶橋,經林道及小徑右降河背水塘。水塘面積雖小,但S形水壩宏偉壯觀,環塘小徑清幽恬靜,景色醉人,曾獲選為香港十景之一。終點為河背村。後段上坡路略為崎嶇。

起點交通

大棠燒烤場 (JK946812)
可於港鐵朗屏站乘撘港鐵接駁巴士K66 號在大棠山道口下車。再沿大棠山道上行約30 分鐘到大棠燒烤區。

終點交通

河背村 (JK981816)
可乘搭71號綠色專線小巴前往港鐡錦上路站。

全長約

8.5公里

需時約

6小時

難度

互動地圖: 按下圖再按相機便可觀看實景相片

 

互動地圖

 

路線橫切面圖

 

地形圖

 

行程表

 

大棠原本以種植台灣相思林為主,後來漁農自然護理署於大欖林道大棠段兩旁密集地栽種楓香樹,數量為全港之冠。楓香為金縷梅科楓香樹屬植物,其葉為掌狀3裂,表面綠色,顏色隨季節轉變,入秋後轉變成黃色至翌年春季落葉時轉變成紅色。 楓香林位於大欖郊野公園內的大欖林道大棠段,其中在大棠山道和大欖自然教育徑的分叉路,再重新轉入大棠山道的兩旁的楓香樹最為密集,裁植的楓香樹一直到吉慶橋才終止。該處成為「賞楓聖地」,紅葉處處,於秋冬更是熱爆全港,每天均有大批遊人前來欣賞紅葉。

1. 大棠燒烤場

左轉入大棠山道

保良局賽馬會大棠度假村

往大棠燒烤場

小食亭及洗手間

分岔路口靠右行往楓香林

大棠自然教育徑

2. 楓香林

接麥理浩徑

滿山紅葉時

楓香林

紅葉共賞

吉慶橋

臨時洗手間

3. 大欖涌水塘路徑交滙處

早於1930年代末期開始,香港政府已計劃於新界西部興建水塘,惟因戰事被逼中斷。1947年,研究繼續展開,並選了大欖涌作為新水塘的位置。但由於戰後百廢待興,未有足夠資金即時展開工程,故要延至1951年港府才宣佈撥款4,000萬,1952年正式開始建造,並於1957年落成。水塘儲水量為45億加侖(約2000萬立方米),並由橫跨大欖涌谷的150呎高主壩,以及3條副壩組成。 在大欖涌水塘興建的同時,水塘範圍被劃為造林區,栽種了多個品種的植物,以鞏固水塘集水區的建築結構。另一方面,由於興建水塘的山谷內有不少丘陵,水塘建成後便形成一些島嶼,成為該水塘的特色之一。而水塘北部的七渡河河口,更是元荃古道的路段之一,為古時人們來往元朗和荃灣的必經之路。 大欖涌水塘除了收集雨水外,也是收集從中國大陸購入的東江水的水庫之一。另一方面,於昔日樂安排海水化淡廠運作期間,大欖涌水塘亦是收集蒸餾後的淡水的地方。大欖涌水塘壩為全香港首個擁有水力發電之水庫,電力供應濾水廠。

路徑交匯處的地圖及方向指示牌

右邊路徑為元荃古道

4. 登山徑路口

右轉入山徑

過小橋

5. 小徑支路口1

部分山徑稍崎嶇

6. 小徑支路口2

選左面下坡路

7. 河背水塘支路口

分岔路口

往河背水塘方向

8. 河背水塘水壩

河背水塘坐落在香港元朗八鄉、海拔250米高的群山環抱中,錦田河上游,屬於大欖郊野公園的一部分,自然環境十分優美。水塘容量50萬立方米,S型水壩長157.0米,高17.4米,屬灌溉水塘,即非主食水用塘,主要用作灌溉新界西北的農田,是水務署管轄範圍內面積最小的水塘。1960年代,港府為了增加大欖涌水塘供水量而把錦田河截流,引水到大欖涌水塘,使錦田河中游以下水量大減,影響農民灌溉,所以當局另闢四個灌溉水塘,為八鄉農民提供灌溉用水,河背水塘便是其一。水塘於1961年建成啟用。 水塘中央有小島,四周蒼翠樹木襯托,環境清幽;附近的昆蟲﹑鳥類和植物品種豐富。水塘曾於1998年入選漁農及自然護理署的郊野公園十大自然風景。水塘的S字形十九孔溢洪大壩亦為其一大特色。 河背水塘家樂徑環繞水塘而建,全長只有2公里,走畢全程約40分鐘。附近亦有河背水塘越野單車徑,以高難度見稱,經常有意外發生。 港鐵西鐵綫大欖隧道貫穿河背水塘底下。

山徑出口接迴旋處

河背水塘家樂徑入口

河背水塘

香港青年協會有機農莊

方向指示牌

河背營地

9. 河背村

河背村

右轉入河背村

河背村村公所

專線小巴站